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賈公彥

唐代經學家、《三禮》學專家的賈公彥,生卒年不詳,洛州永年(今河北永年縣)人。據學者與其作品考察,大致活動於唐代前期,略晚於顏師古、孔穎達等人。史書記載,賈公彥曾拜禮學名家張士衡門下,學習三《禮》,故其亦為《禮》經專家。
      早先,賈公彥在貞觀十二年(638)時,奉詔參與孔穎達主持的《五經》義訓中《禮記》部分。五年後(642),義訓編纂工程完畢,史傳記載賈公彥當時的官銜為太學博士。隨後,他在擔任朝散大夫時,又奉詔編撰了《周禮疏》與《儀禮疏》;在這同時,賈公彥依舊仍是太學博士,且為弘文館學士。直到唐高宗永徽二年(651),朝廷下令重新增損考訂《五經正義》的時候,已未能見賈公彥參與其事。因此有學者懷疑,永徽三、四年(652、653),很有可能就是是賈公彥離世之年。
      除五十卷的《周禮疏》與四十卷的《儀禮義疏》外,賈公彥還著有《禮記疏》八十卷、《孝經疏》五卷,以及《論語疏》十五卷。其中,《周禮疏》、《儀禮疏》皆以鄭玄注解為宗本,以鄭注為基礎,再進行廣博核實的發揮,將「鄭學」發揮的淋漓盡致。以《周禮疏》文來看,賈公彥堅持鄭玄的說法,主張《周禮》一書就是周公致太平的證據,故旁徵博引,於設官分職、文物制度、文字訓詁等方面,皆務求詳實考證。也因此,宋代大儒朱熹便曾說過,《五經》疏中屬《周禮疏》是最好的言論
      《儀禮》本身文字古奧,殘缺訛誤之處亦多,歷代以來傳習者本就較少,更遑論注解者,更是少之又少。在鄭玄以前,根本沒有注解《儀禮》的專書可言。鄭玄之後,則才有王肅注解出現,以及為注解作疏解的北齊的黃慶、隋代的李孟悊等。而賈公彥就是以諸家注解疏文為本,擇善從之,時或增添己意。對其而言,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二書的發源是相同的,因「理有終始」,故分成兩個部份。兩書都是周公攝政致太平之書,但《儀禮》為本,《周禮》為末,「本則難明,末便易曉」。可見,即便是賈公彥這樣的《禮》學專家,同樣地也覺得為《儀禮》作疏,是遠比為《周禮》作疏,要來得困難許多的。
      著眼於經學歷史中,賈公彥所著諸書,日後多被收於《十三經注疏》中,而在此漢學轉向於宋學的過度之交,賈公彥的二禮之《疏》,也與孔穎達《五經正義》一般,起到清理並總結東漢以來的經學成就之大用。無論是階段性的集成注解任務,或者是流傳後世的不敗經典,他筆下的注解文字,都能承擔重任,同時並存,璀璨卓然。

撰稿人:陳讚華
網站滿意度調整